MongoDB爱好者
垂直技术交流平台

MongoDB Secondary同步慢问题分析

问题背景

最近生产环境出现多次Primary写入QPS太高,导致Seconary的同步无法跟上的问题(Secondary上的最新oplog时间戳比Primary上最旧oplog时间戳小),使得Secondary变成RECOVERING状态,这时需要人工介入处理,向Secondary发送resync命令,让Secondary重新全量同步一次。

同步过程

下图是MongoDB数据同步的流程

Primary上的写入会记录oplog,存储到一个固定大小的capped collection里,Secondary主动从Primary上拉取oplog并重放应用到自身,以保持数据与Primary节点上一致。

initial sync

新节点加入(或者主动向Secondary发送resync)时,Secondary会先进行一次initial sync,即全量同步,遍历Primary上的所有DB的所有集合,将数据拷贝到自身节点,然后读取『全量同步开始到结束时间段内』的oplog并重放。全量同步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,将不作过多的介绍。

tailing oplog

全量同步结束后,Secondary就开始从结束时间点建立tailable cursor,不断的从同步源拉取oplog并重放应用到自身,这个过程并不是由一个线程来完成的,mongodb为了提升同步效率,将拉取oplog以及重放oplog分到了不同的线程来执行。

  • producer thread,这个线程不断的从同步源上拉取oplog,并加入到一个BlockQueue的队列里保存着,BlockQueue最大存储240MB的oplog数据,当超过这个阈值时,就必须等到oplog被replBatcher消费掉才能继续拉取。
  • replBatcher thread,这个线程负责逐个从producer thread的队列里取出oplog,并放到自己维护的队列里,这个队列最多允许5000个元素,并且元素总大小不超过512MB,当队列满了时,就需要等待oplogApplication消费掉。
  • oplogApplication会取出replBatch thread当前队列的所有元素,并将元素根据docId(如果存储引擎不支持文档锁,则根据集合名称)分散到不同的replWriter线程,replWriter线程将所有的oplog应用到自身;等待所有oplog都应用完毕,oplogApplication线程将所有的oplog顺序写入到local.oplog.rs集合。

producer的buffer和apply线程的统计信息都可以通过db.serverStatus().metrics.repl来查询到,在测试过程中,向Primary模拟约10000 qps的写入,观察Secondary上的同步,写入速率远小于Primary,大致只有3000左右的qps,同时观察到producer的buffer很快就达到饱和,可以判断出oplog重放的线程跟不上

默认情况下,Secondary采用16个replWriter线程来重放oplog,可通过启动时设置replWriterThreadCount参数来定制线程数,当提升线程数到32时,同步的情况大大改观,主备写入的qps基本持平,主备上数据同步的延时控制在1s以内,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。

改进思路

如果因Primary上的写入qps很高,经常出现Secondary同步无法追上的问题,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思路

附修改replWriterThreadCount参数的方法,具体应该调整到多少跟Primary上的写入负载如写入qps、平均文档大小等相关,并没有统一的值。

  1. 通过mongod命令行来指定
     mongod --setParameter replWriterThreadCount=32
    
  2. 在配置文件中指定
    setParameter:
        replWriterThreadCount: 32
    

参考资料

作者简介

张友东,阿里巴巴技术专家,主要关注分布式存储、Nosql数据库等技术领域,先后参与TFS(淘宝分布式文件系统)AliCloudDB for Redis等项目,目前主要从事AlidCloud For MongoDB的研发工作,致力于让开发者用上最好的MongoDB云服务。

赞(1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MongoDB中文社区 » MongoDB Secondary同步慢问题分析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